福壽螺是原産南美洲的一種淡水螺,它最早進入我國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79年,當時一位在阿根廷的華僑帶著一盒福壽螺的卵來到了我國台灣省,沒想到經過了漫長的旅途來到異國他鄉後,這些卵竟然大部分都孵化了。由于我國吃螺的曆史悠久,所以面對這種體型比田螺大幾倍的螺幾乎是沒有抵抗力的,于是,福壽螺被冠以“元寶螺”的稱號正式在我國台灣開始推廣養殖。
在我國台灣推廣兩年後,也就是1981年,我國大陸正式引入福壽螺,首先引入的就是廣東中山,之後又陸續在多個省份推廣,而在當時各大肉多的福壽螺確實也在市場上非常的受歡迎。但很快問題出現了,就在大陸如火如荼的搞福壽螺的養殖時,最早引入的台灣卻率先叫停了規模化養殖,原因是許多福壽螺逃逸到了稻田裏,對水稻産生了不利的影響。但是,我國大陸直到06年才爆雷,原因就是我們開頭說到的那個事件,至此,福壽螺從國外引入作爲本土淡水螺的替代品,變成了人人談之色變的存在。但是,即便到了如今,依然在一些螺蛳的制品中能發現商家用福壽螺代替田螺,重災區就是聞著臭吃起來香的螺蛳粉。
沒有了忠實的食客,福壽螺在我國的一些水域中就變成了霸主,它們繁殖能力極強,一只雌性一年就能産下超過20萬枚卵,由于缺少吃福壽螺卵的天敵,這些卵的孵化率超高,而且它們的適應和生存能力也非常強,無論是稻田、小河,還是池塘,甚至是臭水溝它們都能自由的徜徉。到了旱季,它們還能鑽入泥中進入類似于“冬眠”的狀態,在這種狀態下它們能活6個月之久,一旦一場大雨來臨,它們會像雨後春筍般再次複蘇。
而吃福壽螺之所以會生病,主要原因在它身體內的寄生蟲上,根據研究發現,一只成年的福壽螺體內至少有3000條寄生蟲,多的甚至超過了6000條,如果在烹饪時時間不夠沒有殺死裏面的寄生蟲,人吃了是有很大概率被感染的。正是因爲這樣,福壽螺才被我國各地的疾控部門呼籲不要食用,最終福壽螺擠壓本土螺類,成爲了一家獨大的螺,也成爲了公害。不過,研究發現,在沸水中持續煮5分鍾以上,福壽螺體內的寄生蟲即可殺滅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